粮食作物
重视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搞好农业科技成果储备
【农情快讯】白粉虱:微小却致命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白粉虱?
白粉虱,学名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属于半翅目粉虱科,成虫体型微小(约1-2毫米),体表覆盖白色蜡质粉末,因此得名。卵椭圆形,基部有卵柄,初产淡黄色后变黑褐色,多产于叶片背面。若虫为椭圆形扁平体,淡绿色或黄绿色,体表具蜡质丝状突起,四龄若虫(伪蛹)呈黄褐色,背部有放射状蜡丝。其成虫翅脉简单呈屋脊状,翅端半圆遮住腹部,对黄色有强烈趋性。
令人惊叹的典型特征
超强繁殖力:成虫产卵多,孵化快,后代繁殖速度快且多为雌性,其“孤雌生殖”策略(无需交配即可产卵),进一步加速种群扩张。
寄主范围广:据统计,白粉虱的寄主共有112 个科 653 种植物,如此广泛的寄主范围,给农业种植带来了巨大损失。
蜡质护甲:体表覆盖的白色蜡粉可有效抵抗雨水冲刷和某些农药渗透。
刺吸式口器:像一根超微型的吸管,能刺入植物维管束吸取汁液。
复眼系统:尽管体型微小,却拥有发达的视觉系统,对运动物体(如喷药器械)高度敏感,对黄色光波特别敏感。
活动隐蔽:卵通常产于叶片背面,若虫及成虫常密集附着于叶片背面叶脉凹陷处及绒毛间隙中栖息取食,危害隐蔽且常规喷雾农药难以有效覆盖虫体。
迁移能力强:成虫可短距离飞行,遇药逃逸或随风扩散。
对植物的双重攻击
1.直接伤害:
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叶背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致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同时,分泌大量蜜露(黏稠排泄物),污染叶片和果面,诱发煤污病,使植株表面布满黑霉,阻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早衰枯死,降低果实商品价值。
2.间接伤害:
白粉虱是多种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可传播多种病毒,一旦发生很难控制,常造成作物减产,严重时导致绝收。
如何科学防治?
1.农业管理:
清洁田园。当前气候适宜,露地粉虱虫量较高,正是由露地转入设施为害的关键时期,要定期及时清除棚间杂草,减少进入棚室虫源。避免作物单一化种植,采用间作或轮作模式。
2.物理防治:
色板诱杀。基于白粉虱的趋黄特性,在出现粉虱的农田里,可以放置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悬挂25厘米×30厘米的黄板30张,或30厘米×40厘米的黄板20张进行诱杀,色板下缘应高出蔬菜顶部10~20厘米,色板粘满害虫时及时更换。
防虫网阻断。温室安装防虫网,在设施出入口和上下放风口安装40~50目防虫网,阻断粉虱侵入。
高温闷棚。在夏季休棚期,密闭棚室,使室内温度升至45-48℃,相对湿度达到 90% 以上,持续 2 小时以上,可有效杀灭棚内残存的白粉虱成虫、若虫和卵。
3.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昆虫,如丽蚜小蜂(寄生白粉虱若虫)、草蛉、瓢虫和烟盲蝽(捕食若虫和卵)等。针对高品质蔬菜,定植后进行黄板监测,出现粉虱成虫即开始防治,轻度发生时,每平方米释放2~3头烟盲蝽;重度发生时,按照益害比1:10~1:20释放,间隔1周释放1次,共释放3次。
生物农药。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
4.化学防治:
白粉虱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应在虫口密度较低时及时防治。防治时期为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期,此时害虫抗药性较弱,防治效果好。成虫盛发期可在清晨或傍晚施药,此时成虫活动力差,易于接触药剂。喷药时应重点喷施叶片背面,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经典配方是联苯菊酯加上新烟碱类药物,也可选用对烟碱类产生抗性的刺吸性昆虫防效较好的氟啶虫胺腈。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以延缓白粉虱抗药性的产生。
返回顶部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