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美味
重视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搞好农业科技成果储备
大快朵颐2:豆腐脑,加糖还是加盐?
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豆腐脑,你要甜的还是咸的?
就口味而言,除去泾渭分明的南甜北咸,还存在东辣西酸。就主食种类上而言,“南米北面”应当算是一锤定音了,基本不存在“东米西面”,或者“西米东面”。即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纬度下也差异明显,“南橘北枳”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北方非常平常的大白菜,在没有用大棚加持的古代,在南方就成了名贵的“胶菜”。
“南橘北枳”
这体现了纬度高低对相同/类似农作物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农作物在大田条件下的基本生存需求是全年平均气温、光照强度、水分。其中气温、光照,即使是现代条件下,也难以在野外大规模人工干预。而水分的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的多。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6000多年前,被沙漠环绕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就开始有组织的营造灌溉系统解决水源问题。滴灌条件下的新疆沙漠盆地由于光热条件良好,能够生产出优质稻米,国土95%属沙漠的埃及光热条件良好,尼罗河水灌溉下盛产优质小麦和长绒棉。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同纬度条件下,相同/相似农作物的扩散传播难度,要比同经度下容易的多,在缺乏大棚保温等现代技术加持的古代,更为明显。这就产生一个结果,远古时代的人类,每驯化一种农作物,便可以很快在相同纬度地区扩散开来,而相同经度内的人类之间则难以交流自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地球大陆分布,恰好呈现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撒哈拉以北地区呈现东西走向,“同纬度”地区纵深广阔,更容易形成农业发展成果的“大循环”,欧亚大陆主食上独立发展出了小麦、水稻、小米、高粱、多种豆类等等。蔬菜上更是五花八门,白菜、萝卜、大葱三样计划经济时期的“神器”不必多说,家畜可说是碾压式发展,食用的禽类鸡鸭鹅、畜类猪羊,干活的牛马驴(还“发明”出了骡子),打猎的助手--狗,保卫食物的猫,功能齐全,种类繁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亚大陆终能形成大量耳熟能详的辉煌古代农业文明,如历史悠久的苏美尔文明、率先进入铁器时代的亚述帝国、四大文明古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全部分布在欧亚大陆。
南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呈现南北走向,“同经度”地区纵深较大,容易形成“小循环”,美洲本土在主食上仅仅独立发展出了玉米,土豆、红薯虽为主食,更加适合作为调剂补充。蔬菜上发展出了番茄、辣椒,风味独特,但失之种类单调。家畜上几乎是毫无建树,除了劳动和食用都极端鸡肋的“草泥马”——羊驼之外几乎就是零。美洲只存在过年代和地理分布上都彼此隔绝,分散而水平停留在石器时代的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非洲本土仅存过得本土文明的桑海帝国、东非斯瓦西里语城邦,也是依附于欧亚大陆贸易网络发展出来,一旦既有贸易网络崩溃,自身也宣告崩溃。
澳大利亚大陆又孤悬海外,且大部分内陆地区非常干旱,干脆未形成任何本土农业文明。
这一切决定了进入工业文明之前世界各地的农业潜力,也即人口数量。从卫星拍摄的全球灯火分布图上可以明晰的看出,仍然是欧亚大陆集中连片的灯光明显亮眼,其次就是欧洲移民为主的美洲,欧洲是近代工业文明诞生地,电灯就发明于“美洲人”爱迪生之手。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突破自然条件的极限约束,发展出了人工生产淀粉的“天顶星”技术。毕竟,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撰稿人:马玮超
(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本网站系非盈利公益性网站,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返回顶部
扫一扫 关注我们